什麼是基因改造? *本頁資料來源: USSEC https://goo.gl/fkCY2t |
科學家利用生物科技工程技術,精確的挑選某些優良特性的基因,轉移到另外一個品種,使新的基因改造生物具有預期的特性。例如: 防蟲害、抗除草劑、增加營養價值等… 過去傳統的育種是運用選種及接枝,來獲取想要的特質(如口感好及較甜的玉米)或除去不想要的特質(如自然產生的毒性)。但是,傳統方法最大的限制在於過程耗時,為了突破這種限制,科學家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精確的挑選生物體內某些優良特性的基因,轉移到相同、相近或不同的品種,在短時間內即可育成具有預期特性的新品種。 *本頁資料來源: USSEC https://goo.gl/fkCY2t
|
基因改造黃豆跟非基因改造黃豆有什麼不同? |
基因改造黃豆與非基因改造黃豆的外觀及營養價值並沒有不同,差異在於將抗除草劑或其他特性的基因殖入傳統黃豆,幫助農民提高產能。 |
基因改造黃豆製品可以吃嗎? |
消費者可以放心,農業生物技術是安全的。 在台灣,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是由食藥署把關,通過審核的基因改造黃豆才可以在市面上販售。基因改造黃豆的食用安全性已經被反覆的研究並通過世界各國的安全評估審核。在使用基因改造黃豆的期間,沒有發生任何案例紀錄指出種植基因改造黃豆會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或任何人因食用基因改造黃豆而生病。 |
基因改造技術會使食品的安全性降低嗎? |
通過生物技術改進的作物與食品比歷史上任何其他作物與食品都經歷過更多的審查,包括設計及試驗深度與細節。毫無疑問,基因改造作物及食品與傳統或者有機作物及食品相比至少同樣安全。 在對美國眾議院的證詞中,唐納德植物科學中心榮譽主席Roger Beachy說:“我們已經看到某些傳統或者有機農業中的著名風險被極大地降低:通過生物技術,由玉米中的致癌化合物比如黃曲黴毒素引起食品感染的可能性大幅下降,農民暴露於危險神經毒素的機會也明顯下降;免耕農業的雜草控制方法增加二氧化碳在土壤中的封存,同時降低化石燃料燃燒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隨著基因改造作物的廣泛應用,農業土地的質量逐步提升。”Beachy博士在總結詞中寫道:“(反對人士)通過貌似科學術語的使用、誤導人們對基因改造技術風險與安全性的認識,營造技術本身是不安全的觀念,因此由技術衍生出來的產品也是不安全的。然而,過去20多年的科學審查表明基因改造技術是安全的。” 但是,特定的謡言依然被頑固的反對者們繼續反覆傳播,包括宣稱基因改造馬鈴薯或黃豆是不安全的。俄羅斯科學家Irina Ermakova因為她的主張獲得相當的惡名。她在由綠色與平贊助的新聞發佈會上宣佈,基因改造黃豆餵食小白鼠會導致死亡率上升及生育能力下降。Ermakova的主張未能以經過同行評議的論文形式發表在科學文獻上,且《自然•生物技術》雜誌對其結果做了檢驗,結果顯示Ermakova的主張在許多方面都是錯誤的:餵食小白鼠的飲食是沒有量化的基因改造成分與傳統成分的混合物;未能在動物實驗當中展示任何劑量效應;對照組動物顯示的死亡與不孕的比率顯著地超出適當照顧下的期望值。這項研究引起科學家及食品安全機構的全面譴責,猛烈地斥責該研究為糟糕的科學與無效的研究。對Ermakova研究的最好的全面反駁是由Nina Fedoroff博士提出的。 |
基因改造食品安全嗎? |
基因改造食品是安全的,世界上每一個主要衛生組織都支持生物技術的安全性。 通過基因改造技術改進的作物與食品與通過其他方法生產的作物與食品相比至少是同等安全的,每一個關心及研究這個問題的專家團體都證實了此一觀點。 農業生物技術允許非常精確的植物育種。這項技術極大地減少農民使用農藥的劑量,同時也減少食品供應中出現毒素與食品過敏的案例。生物技術使得科學家可以開發新的食品過敏源的檢測診斷技術,也使得專家可以治療敏感人群在不經意間暴露於過敏源時所發生的過敏反應。 自1997年以來,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已經食用多種形式的基因改造作物,而沒有任何健康或安全問題的跡象。這項觀察結果與大量關於基因改造作物對人類、動物與環境安全性的同行評議結果是一致的。 |
基因改造是否可安全應用於人類食用? |
基因改造食品是安全可以食用的。各國對基因改造生物廣泛及持續的研究,以確保他們的安全消費。基因改造食品要獲准上市銷售,需耗時10~12年,花費數百甚至上千萬美元。 在相關方面的引導下,許多消費者開始認為基因改造生物會引發癌症、孤獨症、谷蛋白問題或其他疾病,然而這與事實相去甚遠,世界上主要的衛生組織都支持基因改造的安全性。 |
傳統植物育種不是比較安全嗎? |
事實上,生物技術與傳統植物育種相比有更高的精準度、可預測性及安全保障,而雜交、誘變等傳統育種技術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安全。 例如,20世紀60年代,一種新的馬鈴薯品種(Lenape)在雜交育種方法下誕生,該品種含有接近致命濃度的龍葵素 (天然的生物鹼毒素)。20世紀80年代,雜交育種方法又研發出一種芹菜品種,含有高濃度的補骨脂(屬於皮膚刺激源的天然毒素),且在實驗室小白鼠上顯示能夠致癌。在此芹菜從市場上退出之前,採摘芹菜的田間工作者手部皮膚承受巨大的痛苦。 這兩個案例的發生都是因為育種者把馴化的作物品種與其野生近親進行雜交所致,雜交的目的是為了把人們期望的某些性狀(例如高產、抗病蟲害等)引入作物。因為這樣的雜交是把來自兩種植物的基因混合,產生的後代植株也會從親本植物的許多基因中繼承非期望的特性。 |
基因改造黃豆有經過測試嗎? |
基因改造黃豆被超過130項研究,涵蓋300個以上的研究小組,歷時25年反覆地實驗及測試,結果皆可以證明它的安全性。 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曾經這樣說:“因為這項技術是如此精確,從許多方面來說食用基因改造食品——通過基因改造技術獲得的作物——比食用傳統作物與食品也許更加安全。如果你對某種食物過敏,科學家可以把會引起某些特定人群過敏反應的蛋白質去除。” 德國科學院發現:“食用來自經過歐盟與美國核准的基因改造作物食品,風險不會比食用來自傳統育種作物的食品更高。恰恰相反,在某些情況下,來自基因改造作物的食品在健康方面表現得更加出色。” |
為什麼不對基因改造植物進行長期健康研究? |
實際上科學家已進行基因改造植物的長期健康研究。市場上存在的17年間,基因改造食品具有長期、安全的記錄。 基因改造作物也接受重複及廣泛的消費者與環境的安全測試,並且這些測試受美國的農業部、環保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與國際相似組織的審查。安全測試是由產業專家與獨立組織兩者開展。 在 Biofortified.org 上,您可以發現一個不斷增長的專門而獨立的研究清單。此外,歐盟嚴格監管基因改造作物,也開展了很多關於基因改造生物安全性的研究。按照歐洲委員會的說法,「在超過130個研究專案後—專案覆蓋超過25年的研究並涉及超過500個獨立研究小組,其主要結論是生物技術,尤其是基因改造生物,本質上並不比例如傳統植物育種技術具有更高風險。” 事實上,世界上每一個主要的科學團體與監管機構已經審查關於基因改造生物的研究,並且公開宣佈生物技術作物與目前現有的販售食品是一樣安全的。 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生物技術專案的副主任Denneal Jamison McClung也在此對這個話題進行全面的回應,她解釋說「從1996年被引入至今,科學家已經發現,通過重複及廣泛的測試,基因改造食品與對應的非基因改造食品相比不會更具風險,在營養價值方面也沒有什麼不同。” |
基因改造食品會引起食物過敏症增加嗎? |
基因改造食品不會誘發新的食物過敏症,相反的,研究者目前致力於研究移除過敏源的基因,讓食物變得更安全。 Lisa Katic(美國的營養師)分享她對於這個問題的觀點並解釋說:市場上可以買到的作物中,沒有任何一種含有因基因改造種子或植物而產生的過敏源,並且嚴格的檢測確保這種事情永遠不會發生。食物過敏症主要是由8種主要致敏食物引起(牛奶、蛋、花生、堅果、黃豆、小麥、魚與貝類),並且是美國將近90%已知食物過敏症的原因。」上述8種主要致敏食物中只有黃豆可能是生物技術的產物,這一點很重要。剩下的7種致敏食物中,沒有一個出現在市售的基因改造品種中。如果一個人對非基因改造植物過敏,他或她將也會對該植物的基因改造對應物過敏,但是基因改造生物不會引入新的過敏源。事實上,研究者、學術機構與公司致力於研究新型基因改造生物—例如,具有非常低量過敏源的花生,有可能消除威脅生命的花生過敏症。 另外,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解釋,「評估源自基因改造植物的食品安全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包括幾個步驟。一般來說,開發者確定新型基因性狀的特有性質,並評估由基因改造植物做成的食品中是否會有任何毒性或引起過敏反應的新物質。” |
對黃豆過敏是隨著基因改造黃豆的出現而開始增加的嗎? |
當然不是。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基因改造黃豆會增加黃豆過敏的風險。相反,基因改造技術能夠幫助從食品中移除危險的過敏源。 這個謡言的持續出現可能是基於1999年英國《每日快報》上的一篇報導。此訊息的來源是一家位於英格蘭約克郡的過敏檢測中心,發佈聲明指出它沒有說過黃豆過敏的增加是因為基因改造品種,而是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黃豆過敏患者,而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準確地說,可能是因為在現代食品結構中黃豆食用量的增加(黃豆原本就是著名的過敏源)。 事實上,食用基因改造食品比其他食品更不容易過敏。與所有其他食品相比,通過基因改造技術生產的食品會按慣例提前進行DNA序列的比對檢測,確保基因改造食品不含與已知過敏蛋白質的DNA序列相似的DNA片斷。 實際上,基因改造技術研究者正在尋找不同的方法,用以去除威脅人們健康的常見食品致敏性。研究者正在努力從黃豆中去除過敏蛋白質的基因,同樣地,科學家們也正在努力從花生、牛奶與其他食品中去除類似的過敏蛋白質基因。 |
什麼是過敏性測試? |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要求對新的作物品種做相關毒素的存在性檢測,無論新品種是通過生物技術方法還是通過傳統育種方法研發。不僅美國,世界各地的監管機構都確保生物技術作物及食品,在上市前要經過複雜繁重的評估檢測。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的要求結合金融信譽約束,確保計畫在美國推出新型作物品種的種子公司,會對所有新引入的蛋白質做致敏性的充分測試。不僅只有美國對生物技術食品及作物執行如此嚴格的評估測試,世界各地的監管機構都將確保生物技術作物及食品,在獲得商業化許可之前要經過複雜繁重的評估檢測,以確認潛在的安全問題都會被識別出來。 例如,有一家種子公司已經開始使用生物技術研發一種黃豆品種,該黃豆品種含有一個來自巴西堅果的基因(為了獲得更高的蛋氨酸成分),但是當過敏測試顯示它可能會在對巴西堅果過敏的消費者中誘發過敏反應後,種子公司即終止該黃豆新品種的所有後續研究工作。 |
基因改造食物會增加抗生素的耐藥性嗎? |
應用“標誌基因”所做的關於人體抗生素抗藥性細菌發育的研究,壓倒性地證明這種抗藥性的發生幾乎不可能。 2009年6月,歐洲食品安全局發佈一份報告,綜合評論有關在基因改造作物中使用抗生素抗藥性標誌基因的議題。報告包含歐洲食品安全局與歐洲委員會生物安全小組對基因改造作物的聯合科學意見,該小組得出結論,沒有有效的新科學證據來促使歐洲食品安全局改變其之前關於基因改造作物的意見。 對特定抗生素的過度使用是抗生素抗藥性病菌產生的源頭。為測試是否“標誌基因”也可能是抗生素抗藥性細菌產生的一個來源,英國的科學家在嚴格控制的實驗室裡,嘗試以“人工牛胃”進行細菌抗藥性試驗。科學家將含有抗生素抗藥性“標誌基因”的基因改造玉米添加於人工牛胃中,在設計使抗生素抗藥性標誌基因轉移儘可能發生的條件下,細菌繁殖至1018代都沒有發生抗生素抗藥性標誌基因從玉米轉移至細菌的情形,因此抗生素抗藥性轉移發生的機率(例如從基因改造玉米到細菌)甚至小於1/1018,遠低於因過度使用商業抗生素而使細菌產生抗藥性的可能性。 作為對比,普通人群中大約有20%的人,體內消化系統中的細菌已經顯示對某種商業抗生素(例如卡那霉素與氨苄青黴素)具有抗藥性。 |
基因改造食物是否會引發癌症? |
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簡短回答是不會,沒有絕對可靠證據能夠證實基因改造食品會引發癌症。 Kevin Folta博士是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臨時主席與園藝學系的副教授,他的應用研究中提到:癌症是細胞增殖異常的一類疾病的總稱。植物基因組的細微並經過充分研究解明的改變不會引發癌症。 有些研究觸發基因改造食品會引發癌症的疑惑,這些研究將引入植物的基因所表現的蛋白質或嘉磷塞(用於一些基因改造作物的除草劑)添加於培養皿生長的細胞上,結果細胞出現與脅迫或是與異常增殖相關的變化。然而,培養皿中的細胞與體內細胞的行為模式並不相同,通過多年謹慎評估,未發現有可靠證據能夠證實基因改造食品會在活體中引發相同的變化。 |
基因改造是否可以預防癌症? |
目前還不行,但未來植物可以通過生物技術,來產出可治療及預防癌症的營養物質,或甚至能清除會增加患癌風險化合物的營養物質。 |
基因改造黃豆有比較高的農藥殘留嗎? |
種植基因改造黃豆的農藥使用量沒有增加反而減少。因為生物科技的進步,全球農藥的使用量在10年內降低了6%,相當於3.79億磅的農藥。農藥的殘留也相對的減少。 |
為什麼隨著生物技術作物的引進,農藥使用量反而增加? |
農藥使用量沒有增加反而減少。對於種植抗蟲與耐除草劑作物的農民來說,減少化學藥劑使用所獲得的益處顯而易見。 2009年6月,一份由德國Matin Qaim博士發表的報告稱:“基因改造作物既有利於環境,又有利於健康,尤其是生物技術抗蟲作物,它顯著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這一結論得到其他同行評議文獻的充分支持,例如2013年4月由Graham Brookes與Peter Barfoot發佈的報告提到:“殺蟲劑與除草劑對環境的影響在基因改造作物種植地區有顯著的下降,並與相對應的基因改造特性相關。自1996年以來,基因改造作物種植地區的殺蟲劑(活性成分)使用量減少5.03億公斤(下降了8.8%)。如果用環境影響指數EIQ衡量,用於基因改造作物的殺蟲劑與除草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下降18.7%。” 2004年聖路易斯郵報的一篇報導中,孟山都告訴投資者,由於生物技術農作物降低了對農藥的需求,到2008年,農藥銷售額將下降10億美元(下降28%)。2003年以來,拜耳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的農藥業務衰退,拜耳將3/4的損失歸因於生物技術作物的種植,這些作物的種植不斷增加,對農藥的需求就減少。 在巴西,黃豆生產者協會(Aprosoja)2003年一項報告稱,在取得空前大豐收的同時,種植基因改造作物還使農藥使用量減少了50%。據巴西南里奧格蘭德州農業聯盟(Farsul)主席說,種植傳統黃豆的農戶每公頃使用2公升草甘膦除草劑及5-6公升其他除草劑,而種植基因改造黃豆的農民只需要3-4公升草甘膦除草劑,對環境更為有益,因為草甘膦在環境中的殘留比其他除草劑更少。 上述所有指標都得到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ERS)的再次確認。反對者通常選擇性地使用數據,依靠無效的研究方法,其結論不可信賴。 |